【www.33386.com.cn--三年级数学】
摘要本篇文章老井百科给大家谈谈一仞,以及一仞是多少丈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想知道一仞是多少丈呢?一仞是0.48丈。古代计量单位:一仞(周尺八尺或七尺,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),山高万仞。一仞是1.6米,一丈为3.33米,所以得出一仞是0.48丈。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:寻、仞、寸、扶、咫、尺丈、跬、步、常、矢、筵、几、轨、雉、里、毫、厘等。也有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的单位,如肘、虎口、掌。《孔子家语》曰:布指知寸,布手知尺,舒肘知寻。
本篇文章老井百科给大家谈谈一仞,以及一仞是多少丈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想知道一仞是多少丈呢?一仞是0.48丈。
古代计量单位:一仞(周尺八尺或七尺,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),山高万仞。一仞是1.6米,一丈为3.33米,所以得出一仞是0.48丈。
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:
寻、仞、寸、扶、咫、尺丈、跬、步、常、矢、筵、几、轨、雉、里、毫、厘等。也有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的单位,如肘、虎口、掌。《孔子家语》曰:布指知寸,布手知尺,舒肘知寻。
黍是古时度量衡定制的基本依据。一百黍重量为一铢,二十四铢为一两。用百粒黍排列起来,这个长度就作为一尺的标准,叫做"黍尺"。
春秋战国时期,度量衡单位的制度混乱,到了战国后期,度量衡制度慢慢的由混乱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。
在秦、隋统一全国后,都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,特别是秦朝建立的度量衡制度,对我国以后各代的度量衡制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一仞多少啊
一仞周制八尺,汉制七尺。
1尺=0.333米;
汉制:
一仞=0.333*7=2.331米;
扩展资料:
其它长度:
1、普朗克长度( Pl)
有意义的最小可测长度。普朗克长度由引力常数、光速和普朗克常数的相对数值决定,它大致等于1.6x10^-35米,即1.6x10-33厘米,是一个质子直径的1022分之一。
2、丝米
丝米,一种用于计算长度、容量和重量的微小单。十忽为一丝,十丝为一毫。其缩写为:dmm。1丝米=1/10000米。
3、忽米
忽米,长度单位,缩写为:cmm。1忽米=1/100,000米= 10微米= 0.1丝米= 0.01毫米。
4、飞米
飞米(femtometer或fm)是长度单位,1飞米相当于10的负15次幂米。1飞米-质子(也可能是中子)的细部大约是一个原子核的大小。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:1飞米=0.001皮米(pm) =0.000 001纳米(nm)
5、阿米
阿米(attometer 或 am)是长度单位,1阿米相当于10-18米。换算关系如下:1阿米=0.001飞米(fm) =0.000 001皮米(pm) =0.000 000 001 纳米(nm)。
6、仄米
仄([zè])米( zepto,音译“介米”)是一个不常用的单位,1仄米相当于10-21米。
7、幺米
幺米,英文符号ym,也称为攸米,是公认的最小的长度单位。1幺米为1ym = 10-24m = 1.0570x10-40光年 =0.001仄米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一仞
古代的“一仞”等于多少米?1.6米。
古代计量单位:一仞(周尺八尺或七尺。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)。山高万仞。
解答过程如下:
(1)仞是一个汉字,读作rèn,本意是指古代长度单位,周制八尺,汉制七尺,引申义是测量深度。
(2)周代,一尺合今19.91cm。
(3)通过仞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,仞在周朝是八尺。而周朝的一尺合现在的19.91厘米。
(4)可以求得一仞=19.91厘米×8=159.28厘米。
扩展资料
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、丈、尺、寸、寻、仞、扶、咫、跬、步、常、矢、筵、几、轨、雉、毫、厘、分,等。其基本换算关系如下:
1丈=10尺;1尺=10寸;1寸=10分;1分=10厘;
1丈≈3.33米;1尺≈3.33分米;1寸≈3.33厘米;
1千米(km)=1000米;1米(m)=100厘米;1厘米(cm)=10毫米;
1里=150丈=500米;2里=1公里(1000米)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仞
一仞等于多高?作为古代长度单位的仞,是指成人两臂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,亦即160厘米左右,约合周时的八尺,东汉时的七尺,今天的五尺。
人们最早度量长短是以身体的某些部位作为标准的,正如《说文?尺部》所说:“周制,寸、尺、咫、寻、常、仞诸度量,皆以人之体为法。”
一仞是指成人两臂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。而人有高矮之分,则其两臂亦有长短之别,故知仞只是一个约略的长度单位,有如今天的“庹”(tuǒ,今民间以五尺为一庹)。“这根绳子有三庹长”,仅表示其长度大约为一丈五尺而已。
清人陶方琦《说文仞字八尺考》中的说法较为可信。他认为:“许君所用周尺也,故主八尺之说。郑君所有汉尺也,故主七尺之说。”若以一周尺合19.91厘米计算,八尺应为159.28厘米。
东汉时一尺折合23.04厘米,七尺则应为161.28厘米。二者的长度均与两臂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――160厘米左右相合。
扩展资料
《愚公移山》里有一句话:“太行、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万仞。”对此,有注解说:“仞,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。”然而历代的尺长度不一。
仞的长度历来说法不一,主要有七尺、八尺和五尺六寸、四尺等说法。其中,“四尺说”显然是站不住脚的。《礼记?祭义》云:“筑宫仞有三尺。”若按一仞为四尺的说法,“仞有三尺”应是七尺,这高度仅及人的肩膀。
《考工记?匠人》:“深八尺谓之洫(xǔ)”,“深二仞谓之浍(kuài)。”若一仞为四尺,则二仞为八尺。
清代学者程瑶田力主“七尺说”。他认为:“度广曰寻,度深曰仞,皆伸两臂为度。度广则身平臂直,而适得八尺;度深则身侧臂曲,而仅得七尺。”按照此说,只能得出寻为八尺、仞为七尺的结论,然而事实上不管是寻还是仞,均有七尺、八尺二说并存。
顾炎武则主张“八尺说”。其理由如下:“《说文》:‘仞,伸臂一寻,八尺。从人,刃声。’《书》:‘为山九仞。’孔《传》:‘八尺曰仞。’……仞与寻同,故知八尺曰仞。”(《日知录》卷三十二)
顾炎武这一结论是以“伸臂一寻,八尺”为大前提的,然而一寻并非仅有八尺一说,此外尚有七尺、六尺等说法。。至于“五尺六寸说”则仅见于应劭,孤说无据,不足为凭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仞
关于一仞和一仞是多少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是否对您有用 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版权声明: 感谢您对【老井百科】网站平台的认可,无特别说明,本站所有文章均归【老井百科】平台所有,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“来源【老井百科】”。 https://cqlaojing.com/news/15785.html
13岁哥哥教6岁弟弟拼音被气哭,哥哥教弟弟拼音被气哭上热搜
头条资讯 | 2022-10-13

我国成功发射5米S-SAR01星,(航天)我国成功发射5米S-SAR01星
头条资讯 | 2022-10-13

虞书欣说我们下一个角色再见,虞书欣为新剧宣传也是拼了呀
头条资讯 | 2022-10-13
一仞(一仞是多少丈)